小米手機為什么容易發熱
網上看到有人提了這么個問題,然后一位網友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:這是一個常見的邏輯漏洞。相信絕大多數用戶是普通用戶,他們不會購買和使用大量同一時代統一檔次的手機做測試,他們更換新手機往往是因為舊手機的淘汰...
2025.07.04COPYRIGHT ? 2023
粵ICP備2021108052號
郵箱:611661226@qq.com
留言給我最近,雷軍在發布會上推出了小米13系列新機,Pro頂配價格高達6299元。有人大呼,這已經不是我認識的小米了,十年前那個堅持將價格定在1999元的小米,已經不復存在。
確實,自從2020年開啟“沖高之旅”以來,小米數字系列售價越來越貴。然而,不止小米,其他國產廠商的旗艦手機價格也越來越高。這其實很正常。
不過,有些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很好奇,十年前的小米,是怎樣堅持低價的?也就是,同樣的配置,其他廠商賣四五千,它卻能價格減半,這是如何做到的?
對此,我研究了一下,發現小米的“低價”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數字調整,或者一種臨時的促銷手段,而是背后有著一整套嚴絲合縫的商業模式支撐。
這篇文章,就以“低價”為著眼點,以小米歷史為線索,給大家介紹一下小米的商業模式。
為了不顯得賣關子,我先把結論放上來,然后再慢慢解釋。
2011年小米推出旗下第一款手機,也正是在這一年移動互聯網在中國開始蓬勃發展。借助移動互聯網普及的東風,小米形成了以硬件+新零售+互聯網(MIUI和米聊) 為主的“鐵人三項”商業模式。
通過極致的性價比和口碑營銷吸引購買,然后線上電商預付費定制生產,并節省中間商和營銷費用,形成了一整套完整、可執行的商業模式。
這個商業模式的第一個齒輪是MIUI。
在推出旗下第一款手機之前,小米就已經先行推出了MIUI,而且反響還不錯。
這其實相當符合創始人雷軍的經驗曲線。在2010年創立小米之前,雷軍曾經是國內軟件巨頭金山的總經理,2007年時帶領金山在香港上市。所以,小米先做MIUI是一件非常容易理解的事。
金山軟件上市時,雷軍持有該公司14.9%的股份,按照當時的市值計算,雷軍身價超過8億,算得上功成名就了。
從金山辭職后,雷軍又創立了投資機構順為資本,這為此后小米的生態鏈投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,投出了諸如華米、云米、九號公司、石頭科技等小米生態鏈企業。
然后就是2010年創立小米,并于當年8月推出了首個MIUI內測版本。當時MIUI靠著雷軍他們一個個手工發帖的方式,積累了前100位用戶,也就是后來官方宣稱的“100個夢想贊助商”。
? 這個過程中,有一個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當年雷軍推廣MIUI時,給自己定了一個硬性規定,每天發300個帖子,每個帖子要求有100字以上(每天就至少是三萬字),而且要言之有物,能適應不同風格的論壇。
從這一細節不難看出,當年MIUI的起步相當不容易。
還好MIUI做得不錯,一傳十,十傳百,得到了當時很多刷機極客的支持,到現在MIUI的月活用戶數達到了5.64億,其帶來的廣告和游戲營收將近60億,成為了補貼小米因性價比利潤折損的一大支柱。
記得當年,XDA開發者論壇上一位大神是這么推薦MIUI的:“有人聽說過這個ROM(系統軟件包)嗎?我這輩子從未見過這么瘋狂的ROM,它運行起來又快又流暢,界面全部重新設計了,這太不可思議了!”
這種口碑營銷的方式,也成為了此后小米商業模式的關鍵組成部分。 口碑營銷其實并不是小米的發明,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商品傳播形式,只不過小米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參與效應,使得其威力被指數級放大。
口碑營銷最關鍵的是東西要好,然后價格還要便宜,用我們的話來說,這家店賣的東西“良心”。
小米把這個古老的賣貨方法,叫“性價比”。
? 很多人認為“性價比”的第一要訣是價格低,這其實是對性價比的誤解。因為市面上并不缺價格便宜的商品,真正缺的是在和其他廠商的配置差不多的情況下,價格還低得多的商品(而且不是八折友情價那種打折,而是跳樓價那種打折)。
“在保持手機品質和其他廠商在同一水平的同時,把價格打下來”,這就是小米商業模式的核心。雖然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做生意的方式,但確實是小米首次將其結合移動互聯網的趨勢,應用到手機行業的。
回到十年前,當小米的營業額突飛猛進時(2012營業額同比增長二十多倍,數值超過100億),很多人就對其進行研究,發現這家公司一點也不專注,手機才做了兩三年,就開始搞IM(米聊)、機頂盒、電視機、路由器等。
對此雷軍回應:我要說的是,小米是一家手機公司,也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,更是一家新零售的公司。
這其實就是小米的商業模式:鐵人三項,即“硬件+新零售+互聯網”,而貫穿這個模式的就兩個字:效率。理解了流動在小米公司骨子里的“效率”,就理解了小米的性價比,也就搞清楚了小米。
? 說回我們此前提到的問題,小米手機是怎么做到“低價”的?
雷軍在一次演講中,有這么一段話:
我不認為中國人缺少工匠精神,也不缺少創新精神,我更不認為我們不能把東西做好,問題出在什么地方?中間的核心問題是商業效率低下。商業效率低下的時候,為了把產品價錢做便宜就一定得砍成本,把成本砍到底的時候就成了山寨,就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。
而要改變這種商業效率低下的狀態,就得將產品、渠道、營銷等商業經營的過程最大限度地壓縮,才能提高效率,節省成本。
? 產品方面,相對于同期行業頭部玩家HTC使用“機海戰術”占領市場,小米反其道而行之,使用了“爆品模式”,精簡SKU,一年只推出兩三款精心打造的手機。
這種爆品模式極度契合小米的性價比戰略。首先是爆品擴大了生產的邊際效用,有效分攤研發成本;其次一款手機如果足夠有性價比,就容易成為爆品。而由于爆品本身就自帶流量,所以又會進一步降低營銷成本。
渠道上,相較傳統的手機廠商來說,小米早期的時候不用線下渠道,就弄了個網站自己賣自己做的手機。這下中間環節所需的水電、房租、人工,甚至物料費,全都省下來了。
然后有了MIUI口碑傳播的經驗,廣告也不用打了,極致性價比的手機本身就是一個人人得而傳之的消息,再加上“參與感”等互聯網營銷方式的應用,小米初期就沒怎么花過廣告費。
更絕的是,由于小米手機只在線上售賣,因而可以根據預售訂單來調整生產量,初期先少量生產一批手機,然后看市場反饋,好的話就擴大生產規模,進一步降低邊際成本,做到“薄利多銷”。這也是小米前幾代手機首發期總是供不應求的主要原因。
搶到斷貨的氛圍,讓能夠拿到首發機的用戶,成為了小米的自來水,自發宣傳搶到的手機,從而又進一步激發了米粉的集體榮譽感。
這種集體榮譽感會在消費者搶購的時候,不斷向外擴散,最終形成了小米式的“饑餓營銷”。雖然這一方式后來被罵“耍猴”,但毫無疑問幫助小米節省了很多宣傳費用。此外F碼的應用,也進一步增強了米粉的歸屬感和凝聚力。
就這樣從產品打造、渠道觸達到營銷宣傳,小米以“效率”為動力,驅動一個個環環相扣的齒輪,帶動著整個商業帝國,一路狂奔來到了2016年。
2016年是小米為數不多的低谷期,被雷軍稱為“生死關頭”。也正是在這段時間,小米賴以成功的商業模式受到質疑。
?雖然小米是以“低價”為驅動,去改善產品生產、品牌營銷和渠道售賣等環節,但是這一整套商業模式,之所以得以成功是有前提的。
那就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。小米只在線上售賣手機,一旦線上市場飽和,小米就面臨發展的天花板。而2016年,正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高速發展的放緩之年。
《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(2017)》指出,2016年,中國移動互聯網融資規模首次出現下降,“平穩”成為當年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主基調。
一方面是線上市場增長空間已經不大,另一方面則是其他廠商看到小米的發展勢頭后,也逐漸發力線上市場,比如說華為旗下的榮耀品牌,勢頭一時無兩,成為小米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。
這一趨勢反映在中國手機市場份額上,就是小米從2015年的15.1%,下降到2016年只有8.9%,排名也從第一下滑到第五。而深耕線下市場的OPPO、華為和vivo分別拿下了前三名(IDC數據)。
?實際上,如果你去翻翻小米從2016~2021這六年中國市場的數據,會發現小米手機的出貨量排名一直無緣前三。看起來小米在網上的熱度高得離譜,但實際上一看銷量,多年來都是TOP5的吊車尾選手。
為什么會這樣?這就不得不談到國內市場的渠道情況了。說一個數據大家不要驚訝:即便在移動互聯網滲透率超過90%的今天,用戶購機的渠道線上和線下占比,仍然是恐怖的3:7。
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小米最近六年來一直進不來前三了:線下渠道建設不行。
雷軍說過一句話:創業,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,風口站對了,豬也可以飛起來。
如今線上的風停了,要繼續在國內增長的小米,只能繼續去找線下的風口。但是,通過我前面的介紹,不難發現小米的性價比模式,其實是和線下市場相沖突的。
一旦小米采用和其他廠商一樣的線下渠道策略,那么房租、水電、店員管理等費用,就使得其產品不再能保持低價(除非賠本賣)。而且最關鍵的是,由于小米手機單品利潤低、提成少,所以很難像其他廠商一樣,吸引到大規模的商家加盟給其賣貨。
那你說,小米就不能復制OV華的線下打法嗎?不能,一是這樣小米其實就丟失掉了自己的核心優勢,另一方面即便小米模仿其他廠商,也大概率打不過,因為這明顯不是這家以線上渠道起家的企業擅長玩的游戲。
所以,如何建立一套與小米商業模式相匹配的線下模式,成為最近幾年小米發力的重點。
前面我們說了,“效率”是小米整個商業模式的核心驅動力之一。而改造線下市場,小米還得從“效率”入手。
我們都知道,一個線下店面,會額外增加店面租金和員工成本,但是這些成本在一段時間里面,其實是固定的。也就是無論你商品賣得好,還是賣不好,如果你不裁員,那么這個費用就保持一定程度的恒定。
那么,想要不虧本,就得增加店鋪的營業額。增加營業額就得提高營業效率,也就是業界所謂的“評效和人效”。提高這“兩效”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:時間和空間。
時間上,所有門店都是直接與小米公司對接,產品從工廠直達線下店鋪,這就減少了中轉時間浪費,增加了周轉效率。
商品的周轉率非常重要。比如說很多飯店都會故意把椅子設計得很高,就是為了食客吃完飯后盡快離開,從而提高翻臺率。
小米通過自己一整套效率模式,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產品的周轉率,這樣原本一家店一天能賣1000部手機(假定),也能增加到平均賣2000部,薄利多銷,利潤自然就上來了。
空間上,如果一家店只賣手機和配件,那么效率再怎么提升,坪效是上不來的。我們前面提到小米剛成立兩三年就開始推出大量loT產品,而這些小米自家的產品和手機一起賣,無疑極大提高了單店的坪效。
目前來說,小米的線下渠道有三種模式:一是小米之家旗艦店;二是小米之家專賣店;三是小米之家授權店。
對于專賣店,小米設定了一個全新的商業邏輯,即門店進的貨,只要沒有賣到消費者手中,就都是小米的庫存。而且他們拿貨的價格和零售價格是一樣的,盈利點在于商品售出后小米提供的返點。這就在一定程度上,提高了商品周轉率和增加了對加盟商的吸引力。
通過一系列改進,小米的線下門店超過一萬家。根據小米財報數據,2021年中國大陸智能手機的線下市場份額中,小米占比達到6.7%。相比2020年,提升了1.5個百分點。而到了小米2022Q2,小米線下渠道市占率增長至8%。
這個規模并不算小,但是相比其他廠商來說,仍然有差距。從目前國內市場份額來看,小米的線下市場探索,仍然談不上成功,任重道遠。
可以說,小米成也商業模式,敗也商業模式。不僅線下市場,小米的高端市場也因為受到性價比定位拖累而匍匐不前。之所以我們最近幾年看到小米好消息不斷,全是仰仗國外市場。
不過,海外市場受到地緣政治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,loT產業鏈上的“小弟們”紛紛獨立、逃離小米生態鏈,再加上造車業務前景不明朗,小米的未來仍然撲朔迷離。
網上看到有人提了這么個問題,然后一位網友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:這是一個常見的邏輯漏洞。相信絕大多數用戶是普通用戶,他們不會購買和使用大量同一時代統一檔次的手機做測試,他們更換新手機往往是因為舊手機的淘汰...
2025.07.04這兩年,因為華為被制裁,導致沒有5G手機可賣,銷量大受影響。于是為了規避美國的制裁,華為推出了“鼎橋”的貼牌手機,來繼續生產5G手機。華為的“貼牌”手機,還有Hi nova、優享暢等,目的和鼎橋一樣,...
2025.07.04新版的MIUI13加入了防惡意關機功能,大大增加找回手機的概率,但是一定要把鎖屏時可下拉操作的(通知欄和控制中心)這兩個開關關閉,不然別人撿到你的手機通過通知欄下拉快捷功能菜單選擇飛行模式,你借助別的...
2025.07.04打完電話之后居然掛不斷,一個月之內已經出現兩次了。
2025.07.03因為工作關系,最近需要在酒店住一段時間。每天大多數時間只能待在房間里,又沒有什么活動,這時候電視就顯得很重要。可酒店里的電視軟件少,只能看有限的幾個臺,就很無趣。所以把自己安裝軟件的方法介紹給大家。(...
2025.07.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