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為八爪魚路由器
對于熟悉路由器的玩家來說,幾乎都聽說過“八爪魚”的大名,該系列以其獨特的外觀設計和強悍的性能,一直以來都是高端路由器的代名詞。在邁入WiFi6時代后,更是推出了首款支持三頻802.11ax的ROG G...
2025.07.04COPYRIGHT ? 2023
粵ICP備2021108052號
郵箱:611661226@qq.com
留言給我雖說之前有過各種各樣的傳聞,華為官方也一直否認“造車”這件事,不過依舊有不少人站在自己的角度,對華為“指點江山”。然而,看到華為在上海國際車展的這一番動作后,相信不少人都該明白:
在“不造車”這件事兒上,
華為恐怕是認真的。
4月18日,恰好是2021年上海國際車展前夕,華為以 “專新致智” 為主題,舉辦了一場新品發布會,重磅發布了包括4D成像雷達、AR-HUD、MDC810在內的新一代智能化汽車部件和解決方案。
也許依舊有人會說,這是某種先試水周邊業務,再主攻核心造車技術的“套路”,可是將這些產品“抽絲剝繭”后就不難發現,每一款產品的背后,其實都是以華為積淀多年的技術作為支撐:
比如說智能座艙,就是一套聚焦于計算平臺、Harmony OS車機操作系統及核心服務、顯示平臺和軟硬件生態的解決方案,具備能做端側復雜處理的獨立NPU,能夠還原色彩本色的車載智慧屏,體積更小、視野更大的AR-HUD等等,里面囊括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華為計算能力、顯示技術、Harmony OS(鴻蒙系統)等等,都是華為深耕已久,具備相當的技術壁壘的技術。假如這是套路,何必在一開始就亮底牌呢?
至于高分辨4D成像雷達,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自動駕駛系統的“眼睛”。也許有人會覺得,這似乎是華為未曾涉及的陌生領域,其實則不然,因為這款產品其實可以被納入“機器視覺”這個分類里,而“機器視覺”又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分支,至于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實力,就不必贅述了吧……
追本溯源地說,這款產品的問世,一方面是源于華為在安防領域,尤其是視覺算法上大量的積累,另一方面還有華為的立身之本——通信技術方面的支撐,此外,光學、電機等也屬于華為的“傳統技術優勢”,因此它既能像傳統毫米波雷達那樣,擁有極佳測距測速能力,不受光線和雨雪天氣影響,以及非視距被遮擋目標的獨特探測能力,分辨率、目標檢測的置信度和檢測范圍也都更高,還能像激光雷達一樣具備4D高密度點云,和高線數激光雷達、高清攝像頭相結合下,“無人駕駛”的大規模運用,看上去真的不遠了。
智能駕駛計算平臺華為MDC 810
“華為八爪魚”自動駕駛開放平臺
華為TMS熱管理系統
同期推出的智能駕駛計算平臺華為MDC 810、“華為八爪魚”自動駕駛開放平臺以及熱管理系統TMS,其實同樣展示了華為多年來在人工智能、云技術、軟硬件結合等領域的深度積累。不難看出,華為在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,參與到智能汽車的發展進程中。
那么問題又來了——
華為為什么會選擇智能汽車作為切入點呢?
又為什么提出“不造車”?
首先,智能汽車領域具有長期持續的戰略機會及產業變革可能,不管是無人駕駛、自動駕駛、智能網聯汽車,還是汽車的四化,核心是自動駕駛軟件能不能真正讓汽車實現自動駕駛,并在未來進一步實現無人駕駛。華為希望通過大力投資自動駕駛軟件來推動汽車行業的網聯化、智能化、電動化和共享化,推動汽車行業和ICT行業走向融合,為華為帶來長期持續的戰略機會。
華為大力投資的目標是實現汽車的無人駕駛,一旦實現,就將顛覆跟汽車相關的幾乎所有產業,這也是10年內可見的最具顛覆性的產業變革。可以看出,華為的“野心”不小。
其次,不可否認,智能汽車確實是當前的重要風口。一方面,是國內每年都在激增的新車銷量,和新能源汽車的異軍突起;另一方面,汽車的智能化以及車聯網化,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,尤其是在智慧化城市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,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程度也在飛速提升。中國現在年需求近3000萬臺車,未來會更多,即便只做中國市場,每年從每臺車上平均能夠獲取一萬人民幣的收入,市場空間也足夠大。如果放眼全球,全世界每年8000萬輛的汽車需求,如果都逐步實現智能化,這會讓本就擁有強大的國際化布局的華為有更多市場想象空間。
當然,面對這樣的持續發展和產業變革的機會,即便華為在ICT領域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深厚技術積累,進入智能汽車領域,并提出“不造車”的策略,也是前期經過多年的大量調研、討論、驗證和探索而做出的慎重決策。
早在2012年,在還沒有智能汽車概念的時候,華為已經開始進行車相關的研究,當時華為成立了一個車聯網實驗室,目的是想研究電動汽車所需要的技術。但隨著研究不斷地向前走,汽車行業也隨之不斷地發生變化,從原來簡單的電動汽車,要變成一輛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車。從2012年到現在,整個面向未來的汽車行業,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技術也發生了巨變,尤其人工智能技術的日新月異。
原來,華為只要做“三電”系統,后來發現,居然還要做個“駕駛員”——即自動駕駛系統,來替代人開車。所幸,華為基于30多年深厚積累的ICT技術和能力,在車上應用的面越來越多、越來越廣,對于未來自動駕駛、電動汽車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和部件越來越有價值。
與此同時,華為與大量汽車企業高層都進行了持續溝通,發現產業界更需要華為的,不是華為這個品牌,而是華為的ICT能力,來幫助他們造面向未來的車。
所以2018年,華為高層團隊開會討論,做了一個決策:明確華為不造車,幫助車企造好車。這個決策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改變。
既然機會是均等的,那么大家憑什么相信
華為能把這件事干好?
或許其中一個原因,是華為過硬的底層研發能力,以及自上而下對于研發的巨大投入和重視。正如曾經沒人愿意相信華為能把手機業務干好,也沒人愿意相信華為能自主研發手機SoC,但是華為就是通過這樣的態度和方法,變不可能為可能。而如今無論是通信技術、人工智能、影像技術等,華為都建立了一定的行業話語權,并且還在繼續深耕,為搭建不同的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充實的技術支持,在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的前提下,華為的優勢不容小覷。
其實在華為公布“1+8+N”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的時候,車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。所以華為切入智能汽車領域并不是某個單一的事件,而是基于鴻蒙系統,以5G通信、華為云等,一同構建完整的硬件+軟件服務+應用場景的生態閉環,車機是其中的重要入口。
另外,從華為將自身定位為“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”,以及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命名為“HI”(HUAWEI Inside)也不難看出,華為是希望將自身打造為類似于Intel之于PC行業的“核心零部件供應商”,在做好平臺化、標準化、通用性的同時,也可以減少不同車型適配的難題。就好比不同的廠家對于同一款處理器的調校方式和應用有所不同,能夠呈現出不同的效果。再者說,將HI的解決方案植入到眾多汽車品牌中,還能更好地適配華為在智慧城市方面成熟的解決方案。
正在進行的2021上海國際車展中,華為支持北汽新能源打造的ARCFOX品牌量產車已經展出,作為首款搭載華為鴻蒙車機系統及智能部件的量產車,相信很快就可以交付到消費者手中。ARCFOX品牌的系列車型會把華為所有的(ICT)能力和北汽的(整車)能力充分結合起來,給消費者不同的體驗。
對于華為而言,無論是為了給用戶帶來全鏈路、全場景的智慧生活體驗,還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,實現企業更為良性的發展,選擇了這樣一個切入點,以“增量部件供應商”的角色進入汽車領域,都是無可厚非的。而華為在為汽車進行智能化賦能的過程中,也充分發揮了自身的特長和技術優勢,讓世人看到了華為的態度與決心。從過往的事例來判斷,很多時候,華為也確實能迎難而上,取得讓人矚目的成績。
從鴻蒙系統,到HI品牌下的智能化汽車解決方案,都彰顯出了華為更為長遠的戰略目標——成為某個或是某幾個行業的底層技術供應商,一如NVIDIA之于圖形顯示技術、谷歌之于智能手機操作系統。或許在近兩年的這些波折當中,華為已經越發意識到,想要不再被人掣肘,就只有讓自己不斷變大變強,直到無可或缺。只是這條路上的艱難,也許常人難以想象。
智慧出行,必然是接下來智慧生活乃至人工智能領域最為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,并且由于方興未艾,各方力量紛紛涌入,大有逐鹿中原之勢。華為憑借自身多年以來在通信、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耕,確實具備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和競爭優勢,未來如何保持著不斷上升的勢頭,帶來更多驚喜,大家還需拭目以待。
對于熟悉路由器的玩家來說,幾乎都聽說過“八爪魚”的大名,該系列以其獨特的外觀設計和強悍的性能,一直以來都是高端路由器的代名詞。在邁入WiFi6時代后,更是推出了首款支持三頻802.11ax的ROG G...
2025.07.042019年10月22日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,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發表主題演講,全面闡述華為智能汽車業務戰略:華為不造車,聚焦ICT技術,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,幫助車企“造好”車,造“...
2025.07.04最近,華為心聲論壇新上線的一段華為軍團成立大會視頻,在全網引起了很大反響。根據視頻內容,華為公司于東莞松山湖園區舉行了軍團組建成立大會,主題是“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”。任正非還提到,“要用艱苦奮斗,英...
2025.07.04華為ADS 2.0是華為于2023年4月16日正式發布的高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,是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華為ADS 2.0致力于讓人駕更安全,讓智駕更輕松,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智能出行體驗。...
2025.07.04IT之家 8 月 11 日消息 華為 WATCH 3 系列智能手表在 6 月份發布,是該系列的第三代產品。手表包含標準版以及 Pro 版,升級了健康管理功能,搭載鴻蒙 HarmonyOS 2 系統。昨...
2025.07.04